第一章 鼻部疾病
第一节 外鼻畸形前文缺 周围骨折移位。 1.患者外鼻的纵轴部分或全部偏离中线,并伴有鼻阻及头痛,分泌物增多等症状。 2.鼻腔检查、X线摄片或CT检查,确定骨部及软骨部的异常部位、性质及程度,为设计手术方案提供依据。 【治疗】 手术矫正常有: 1.外伤所致的歪鼻,两周内用鼻骨复位钳将骨折复位。 2.若犁状孔周围也有骨折,须切开复位;若陈旧性犁状孔周围骨折,须凿除鼻骨及上颌骨额突周围部分骨痂,形成一三角形空隙(鼻背较宽一侧),然后分离对侧上颌骨额突的皮肤及粘膜,于上颌骨额突处向上凿开,即可将鼻梁压向中线位固定。 3.中隔仅软骨部整个向一侧偏斜,用摇门术式矫正。矫正手术必须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。 二、鞍鼻鞍鼻又称塌鼻,是由于先天发育异常、外伤(包括手术创伤)、中隔血肿或脓肿及特异性感染等引起的病变,并破坏了鼻骨及鼻软骨支架所致的畸形。 【诊断】 1. 2.确定鼻骨、鼻软骨支架及表面皮肤与鼻腔粘膜等软组织的损坏情况,以便设计合理的治疗方案。 【治疗】 1.如患有麻风、梅毒等全身病,应先予以治疗,手术暂缓进行。感染萎缩的鼻腔,应冲洗,滴药,并配合全身治疗,待鼻腔粘膜尽量恢复正常,或鼻腔感染基本控制后再考虑手术。 2.鼻部软组织损伤严重者,应先修复软组织。根据情况松解瘢痕挛缩,或植皮,利用转移皮瓣修复皮肤缺损。 3.鞍鼻的手术修复,目前仍是采用填充物填充塌陷部的方法。填充物可采用自身的骨或软骨,或库藏同种骨及软骨,也可采用各种化学合成物,目前合成物多用硅胶片或人造骨粉。术前必须造模取型,根据模型制作填充物。手术时作鼻内切口或鼻尖鼻小柱部蝶形或T形切口,放入填充物。 4.术后须使用抗生素。 5.术后定期随访。 三、驼峰鼻驼峰鼻为先天性发育畸形,或幼年时鼻部受伤,促使鼻骨和软骨过度增生,表现为鼻梁似驼峰状隆起,鼻背长,鼻尖微向上唇弯曲如鹰嘴,鼻背驼蜂几乎都包围骨和软骨部。 【治疗】 驼峰鼻一般无症状,多因美容要求而求医。手术整形包括削低驼峰和缩狭鼻梁。 第二节 先天性前、后鼻孔闭锁一、先天性后鼻孔闭锁先天性后鼻孔闭锁系鼻部最常见先天性畸形。国外资料统计,本病发生率为所有婴儿的1/60000,约60%为单侧,男女比例为1∶2。闭锁可分为部分性或完全性。闭锁处的组织可能为膜性、骨性或混合性。发生学上的原因有颊鼻膜遗留或颊咽膜上部未吸收,上皮栓块堵塞或鼻后孔周围组织增生堵塞等说法。常伴有其他部位的畸形,或有家族史。 【诊断】 1.双侧完全闭锁时,由于新生儿本能只会经鼻呼吸,尚未学会经口呼吸,所以出生后常很快出现严重呼吸困难甚至窒息。但当张口啼哭时,可吸入空气而呼吸困难暂时缓解,随后闭口又经鼻呼吸时,呼吸困难再次出现,如此出现周期性呼吸困难,如不采取救治措施,极少能成活者。因为婴儿无法吸奶,也可能因严重营养不良或吸入性肺炎而夭折。 2.单侧闭锁或不完全闭锁者,出生后吸呼困难可能不严重,也能吮奶,但在哺乳过程中,若一侧鼻孔(双侧不完全闭锁者)或健侧鼻孔(单侧鼻孔)被母亲乳房压迫,即出现呼吸困难,所以婴儿经常选择固定哺乳位。呼吸道感染时也可出现呼吸困难。 3.儿童或成年人可偶然见到双侧完全性闭锁者,表现为张口呼吸,嗅觉消失,不能擤鼻,鼻前庭及前鼻孔周围皮肤糜烂,讲话呈闭合性鼻音。 4.新生儿窒息复苏后,疑有后鼻孔闭锁者,应在口腔放置金属通气管或气管内插管保证呼吸道通畅下,进行前后鼻孔检查。儿童及成年人进行鼻腔及鼻咽部检查的同时,可进 行X线或CT检查,以了解闭锁部位及程度;后鼻孔闭锁者,常伴有全身其他部位的畸形,应同时进行认真检查。 5.应注意与增殖体肥大、后鼻孔息肉、鼻咽部脑膜膨出、先天性皮样囊肿等疾病鉴别。 【治疗】 1.完全闭锁的新生儿患者,可将小号金属通气管置入口腔,以维持上呼吸道通畅。将通气管固定后,可用胃管或滴管喂奶,也可使用特制的双孔奶嘴来喂奶及呼吸。多数在喂养过程中因各种并发症而死亡。有人主张手术治疗在两岁左右较恰当;也有人主张在出生后数小时之内手术并无任何禁忌,因不建立永久性呼吸通道,很难成活到两岁。气管造口后,护理也很困难,也容易发生严重并发症。 约10%患者为膜性闭锁,可采取经鼻腔途径穿刺扩张的方法。90%为骨性闭锁,最适当的术式是经腭进路鼻后孔成形。 2.单侧闭锁或双侧不完全闭锁者可以待至适当年龄再进行手术,手术方法及原则与完全闭锁相同。 二、先天性前鼻孔闭锁胚胎6个月后暂时阻塞前鼻孔的上皮栓未被吸收或吸收不全时,即形成前鼻孔完全闭锁或部分闭锁,可为单侧也可为双侧。此种畸形极少见。 诊断及治疗原则与先天性后鼻孔闭锁基本一致。但由于闭锁在前鼻孔,而且均为膜性,手术较为简单,所以更适于早期手术。
|